这支“乌兰牧骑”宣讲队,大家都说好
来源:天山网   发布时间: 2020-12-10 19:29:19  作者:

11月25日,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“乌兰牧骑”宣讲队的排练厅里,传来了节奏明快的"好来宝"。

“我们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编进了蒙古族曲艺曲种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好来宝里。”队长光其克·哈西巴特说,为了宣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,宣讲队目前正在筹备节目《十谢共产党》。

近日中宣部办公厅作出关于表彰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、个人和优秀理论宣讲报告、公众号的决定,新疆两个基层理论宣讲集体受到表彰,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“乌兰牧骑”宣讲队就是其中之一。

成立于1965年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“乌兰牧骑”宣讲队开创了“文艺+宣传+服务”的宣讲模式,常年活跃在舞台、田野、毡房,传播新思想、服务农牧民,深深扎根在农牧区。同时,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,开设“网上乌兰牧骑”宣讲平台,为新时代宣传宣讲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。

坚守初心半个世纪

乌兰牧骑原意是“红色的嫩芽”,后被引申为“红色文艺轻骑兵”,是适应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,具有“演出、宣传、辅导、服务”等职能。

和布克赛尔乌兰牧骑第一任队长那·布瓦说,当年“乌兰牧骑”第一次下乡,是距离县城20公里外的一处牧场。“那时没有交通工具,队员们就背着行李、扛着乐器,整整走了4个小时,没有演出舞台就天为幕,地为台。”那·布瓦说,演出中看到牧民开心的笑脸,他们忘记了疲惫,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。

“队里有放电影的、有理发的、有帮助牧民洗衣服、接羔子、做饭的,所以牧民也非常喜欢我们。”那·布瓦说。

在“乌兰牧骑”队,几乎每一个队员都“一专多能”:主持人能唱歌,唱歌的会拉马头琴,放下乐器又能跳舞,走下舞台还能帮助牧民喂牛羊、垒牛粪、修手机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……

光其克·哈西巴特说,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党的各项惠民政策,队员们将宣讲内容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翻译,并根据群众需要制定相应宣讲计划。

2017年,牧民托勒根·哈孜义的儿子面临高考,在他发愁孩子入学后学费、住宿费等问题时,“乌兰牧骑”队为托勒根·哈孜义送来了国家对大学生扶持政策的信息,并建议托勒根·哈孜义的儿子报考疆内师范类院校。

“多亏了‘乌兰牧骑’,让我知道了政策,孩子上学的事我才放下心来。”托勒根·哈孜义说,“乌兰牧骑”常常用歌曲、快板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全民健康体检、“两免一补”、安居富民等惠民政策,牧民们都爱听。

创新方式服务农牧民

如今,宣讲队出行和演出条件改善了很多,不仅有了演出车,很多乡镇也有了演出舞台。

“牧民们的生活变好了,对宣讲队节目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,我们发现形式单一的理论宣讲效果并不太好。”光其克·哈西巴特说,近年来,宣讲队创作了数百个节目,将理论、政策等内容融入节目当中。“比如歌曲《亲戚》唱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情,《新疆,加油》致敬所有为疫情防控做出奉献的人们,这些都是我们根据大家身边发生的故事改编的,宣讲的效果特别好。”

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,“乌兰牧骑”队组织全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,将十九大报告中与群众生产生活有关的内容认真记录下来,第一时间带着创作的节目深入冬窝子,向广大牧民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。

在冬窝子宣讲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。

“这里的牧民居住分散,组织集中宣讲难,我们只能一个定居点一个定居点地去喊,等人齐了已经是两三个小时之后了。我们也不拿着小册子去讲大道理,就和牧民一起唱一起跳,唱累了、跳累了,大家一起喝着奶茶,说说最新的政策,聊聊今年牛羊的价格,问问粮油蔬菜的存量。”在“乌兰牧骑”队工作25年的宣讲员达木东苏荣说。

此外,宣讲队还变换了传统宣讲方式,“线下”出精品,“线上”送节目。

“今年因为疫情,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‘网上乌兰牧骑’平台,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乌兰牧骑服务,队员们发挥文艺特长,创作了《平凡的力量》《新疆加油》《为了明天》等多种形式的优秀节目。同时这些节目还通过县融媒体、今日头条、抖音等平台发布。”光其克·哈西巴特说,有的视频点击量高达数十万。

半个多世纪以来,乌兰牧骑宣讲队平均每年开展宣传宣讲160多场次,为数万农牧民送去了党的政策和法规。

“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这个奖项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,现在队里的人员增加到59人,以后我们会继续做好红色文艺轻骑兵,带着理论宣讲与文艺演出一起下乡。”光其克·哈西巴特说。

责任编辑:王诗文